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七
彌勒菩薩說
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
本地分中.思所成地.第十一之二
"應發勤精進.常堅固勇猛.恒修不放逸.五支善安住"者。
此頌顯示,
由被甲方便無退精進故,修習五支不放逸故,令所修學清淨殊勝。
五支不放逸者。謂去來今,先時所作,及俱所行。
"當隱自諸善.亦發露眾惡.得諸衣服等.麁妙皆歡喜。
少隨於世務.麁弊亦隨轉.受杜多功德.為寂離煩惱"者。
此二頌中,
顯示遠離"眷屬貪欲.多欲不知足"因故,及遠離"多欲不知足障淨學"因故,學得清淨。
"當具足威儀.應量而攝受.終無有所為.詐現威儀相"者。
此頌顯示,
具足威儀故,不於他前詭現相故,凡所攝受善知量故,
為修梵行,資持壽命有所受故,學得清淨。
"不自說實德.亦不令他說.雖有所方求.而非現異相。
從他邊乞求.終不強威逼.以法而獲得.得已不輕毀"者。
此二頌中,
顯示遠離綺言說故,詭現相故,強威逼故,以所得利轉招利故,
令所修學清淨殊勝。
【6.3.2.6 沙門莊嚴:不耽利養敬.當親近賢聖.信受佛言教.學極甚深法】
"不耽著利養.及所有恭敬.亦不執諸見.增益與損減"者。
此頌顯示,
不耽著利養恭敬故,不執著五種惡見故,令所修學清淨殊勝。
"不著順世間.無義文呪術.亦不樂畜積.無義長衣鉢"者。
此頌顯示,
不執著諸惡見因,外道邪論,以能障礙取蘊解脫。彼所制造,名「順世間」,
及遠離耽著利養恭敬因,長衣鉢等。
因清淨故,學得清淨。
"恐增諸煩惱.不染習居家.為淨修智慧.當親近賢聖"者。
此頌顯示,遠離所治因,親近能治因故,學得清淨。
"不畜朋友家.恐發憂悲亂.能生苦煩惱.纔起尋遠離"者。
此頌顯示,
若親近居家,生憂悲散亂,增長諸煩惱,能為眾苦因。由親近彼,能生眾苦。
煩惱纔生,尋即除遣。如是顯示對治之因。
"不受於信施.恐加害瘡皰.於如來正法.甞無有棄捨"者。
此頌顯示,
不貪著利養恭敬,不堅執諸惡邪見,不虛受用信施,不毀謗正法,
亦能遠離"貪著後世諸欲及能生起諸惡見"因。
如是所學清淨殊勝。
"於他愆犯中.無功用安樂.常省自過失.知已速發露"者。
此頌顯示,
遠離作意求覓他人所有過失;
於自善品,無有散亂,常生歡喜;
於自過失,如實了知,發露悔除,離增上慢。
由此因緣,學得清淨。
"若犯於所犯.當如法出離.所應營事中.能勇勵自作"者。
此頌顯示,出離所犯,及能遠離貪受他人恭奉侍衛。
由此因緣,學得清淨。
"於佛及弟子.威德與言教.一切皆信受.觀大罪不謗"者。
此頌顯示,信圓滿故,於能誹謗見大罪故,學得清淨。
"於極甚深法.不可思度處.能捨舊師宗.不堅執自見"者。
此頌顯示,遠離安住自見取故,清淨殊勝。
【6.3.2.7 常樂遠離:恒修習善法.無有欲生欲.分別能生欲.智者當遠離】
"常樂居遠離.及邊際臥具.恒修習善法.堅精進勇猛"者。
此頌顯示,
若身若心皆遠離故,習近順定諸臥具故,
遠離一切不善尋思,純修白淨諸善法故,
非沈掉等諸隨煩惱所摧蔽故,能善圓滿正加行故,
增上心學方便殊勝。
"無有欲生欲.不憎惡憎惡.離睡眠睡眠.時不居寂靜。
離惡作惡作.無希慮希慮.一切種恒時.成就正方便"者。
此二頌中,
顯示遠離貪欲瞋恚,惛沈睡眠掉舉惡作,及疑蓋故;
於諸善法生起欲故,於諸欲中極憎厭故;
為修善品方便加行,有所堪任及心安靜,於時時間習睡眠故;
若心沈沒或慮彼生,於淨妙相思惟作意,及遊行時不居靜故;
於先所犯便生憂悔,於所不犯無憂悔故;
後後殊勝生希慮故,殷重無間正方便故;
增上心學轉得清淨。
"引發與覺悟.及和合所結.有相若親昵.亦多種喜樂。
侵逼極親昵.名虛妄分別.能生於欲貪.智者當遠離"者。
此二頌中,
顯示八種虛妄分別,能生婬欲所有貪愛,從初方便次第生起,乃至究竟。
由遠離故,諸所修學清淨殊勝。
引發分別者。 謂能引發於可愛事,不正思惟相應之心,所有分別。
覺悟分別者。 謂即於彼可愛事中,覺悟貪纏相應分別。
和合所結分別者。謂即於彼可愛事中,所有分別。
有相分別者。 謂即於彼可愛事中,執取種種淨妙相狀,所有分別。
親昵分別者。 謂於已得所愛事中,勇勵相應所有分別。
喜樂分別者。 謂即於彼所得事中,種種受用悕慕愛樂,種種門轉所有分別。
侵逼分別者。 謂兩根會時,所有分別。
極親昵分別者。 謂不淨出時,所有分別。
【6.3.2.8 非法因緣:諸欲如草炬.能增長貪愛.速趣於壞滅.賢聖所應離】
"諸欲令無飽.眾多所共有.是非法因緣.能增長貪愛。
賢聖所應離.速趣於壞滅.仗託於眾緣.危逸所依地"者。
此二頌中,
顯示八種現法後法.如其所應.諸欲過患,
若能觀見,即是斷除欲愛方便。
"諸欲如枯骨.亦如軟肉段.如草炬相似.猶如大火坑。
譬如蟒毒蛇.亦如夢所見.如借莊嚴具.如樹端熟果。
如是知諸欲.都不應耽樂"者。
此中
廣引如前所說,令無飽等,於諸欲中八種過患,一切世間共成譬喻,顯示諸欲過患深重。
又為顯示於諸欲中,具有如是眾多過患,分明可了,何有智者於彼耽樂?
又彼諸欲如枯骨故,令無飽滿;
如段肉故,眾多共有;猶如草炬,正起現前極燒惱故,非法因緣;
如大火坑,生渴愛故,增長貪愛;
如蟒毒故,賢聖遠離;
如夢見故,速趣壞滅。猶如假借莊嚴具故,仗託眾緣;
猶如樹端爛熟果故,危亡放逸所依之地。
【6.3.2.9 正法修習:常思惟修習.得加行究竟.入真諦現觀.證現法涅槃】
"當聽聞正法.常思惟修習。
先觀見麁靜.次於修一向.捨煩惱麁重.於斷生欣樂。
於諸相觀察.得加行究竟.能離欲界欲.及離色界欲。
入真諦現觀.能離一切欲.證現法涅槃.及餘依永盡"者。
此中顯示,
由了相等七種作意,世出世道皆清淨故,證得有餘及無餘依二涅槃果,增上慧學究竟清淨。
聽聞正法常思惟言。顯示了相作意。
常修習言。 顯示勝解作意,由起勝解而修習故。
先觀見麁靜言。 顯示遠離作意。
於修習一向等言。 顯示攝樂作意。
於諸相觀察言。 顯示觀察作意。
加行究竟言。 顯示加行究竟作意。
能離欲界欲.及離色界欲.入真諦現觀.能離一切欲等言,
顯示世間出世間加行究竟果作意。
【6.3.3 體義伽他】
【6.3.3.1 正知離欲:於身語意諸所有.一切世間惡莫作.由念正知離諸欲.勿親能引無義苦】
已釋〈意趣義聖教伽他〉,今當建立〈體義伽他〉。
如頌言:
於身語意諸所有。一切世間惡莫作。
由念正知離諸欲。勿親能引無義苦。
今此頌中,所言惡者。謂諸惡行。
於一切種、一切因緣、一切處所,所有惡行皆不應作。
云何於一切種不作惡耶? 謂由身語意,不造眾惡故。
云何於一切因緣不作惡耶? 謂由貪瞋癡所生諸惡,終不造作故。
云何於一切處所不作惡耶? 謂依有情事處及非有情事處,不造眾惡故。
云何由念正知遠離諸欲?謂斷事欲,及斷煩惱欲故。
云何斷事欲?
謂如有一,於如來所證正法毘柰耶中,得清淨信;了知居家迫迮,猶如牢獄。
思求出離,廣說乃至,由正信心,捨離家法,趣入非家。
然於欲貪,猶未永離,
如是名為「斷除事欲」。
云何斷煩惱欲?
謂彼既出家已,為令欲貪無餘斷故,
往趣曠野山林,安居邊際臥具,或住阿練若處,乃至或在空閑靜室。
於諸事欲所起一切"煩惱欲攝.妄分別貪",為對治故,修四念住。
或復還出,依近聚落村邑而住,善護其身、善守諸根、善住正念而入聚落。
或復村邑遊行旋反,去來進止,恒住正知,為解睡眠及諸勞倦。
彼即於是四念住中,善安正念為依止故,為欲永斷欲貪隨眠,修習對治。
又即以彼正知而住為依止故,遠離諸蓋,身心調暢,有所堪能,熾然方便修斷寂靜。
彼由如是念及正知為依止故,便能證得煩惱欲斷,遠離諸欲,乃至於初靜慮具足而住。
如是能於受用"欲樂行邊.劣鄙穢性.諸異生法",若斷若知。
何等名為引無義苦?
謂如有一,若諸沙門或婆羅門,行自苦行。於現法中,以種種苦自逼自切,周遍燒惱。
自謂:我今由現法苦所逼惱故,解脫當苦。
雖求是事而自煎逼,彼於此事,終不能得,然更招集大損惱事,
如是名為「引無義苦」。
諸聖弟子能於如是"受用自苦行邊.能引非聖無義苦"法,善了知已,
遠而避之,不親不近,亦不承事。
復次,今當略辯上所說義。
云何略辯?謂諸有情,有二種滿。一.增上生滿。二.決定勝滿。
增上生滿者。 謂往善趣。
決定勝滿者。 謂愛盡、離欲、寂滅、涅槃。
於此二滿及與障礙,能斷能證,是名「略義」。
若於一切種、一切因緣、一切處所,不作惡行。
彼便能斷"增上生滿"所有障礙,亦能證得增上生滿。
若於"受用欲樂行邊"及於受用自苦行邊,決定遠離。
彼便能斷"決定勝滿"所有障礙,亦能證得決定勝滿。
當知是名「此中略義」。
應說想眾生。依應說安住。不了知應說。而招集生死。 若了知應說。於說者無慮。由無有此故。他不應譏論。 若計等勝劣。彼遂興諍論。於三種無動。等勝劣皆無。 斷名色愛慢。無著煙寂靜。無惱悕不見。此彼天人世。 |
【6.3.3.2 說妙五欲:依應說安住.於說者無慮.斷名色愛慢.此彼天人世】
此四頌中,
初言"應說"者,謂一切有為法。所以者何?諸有為法,皆三種言事之所攝故。
今此義中,說妙五欲以為應說。
又妙五欲,諸餘沙門、婆羅門等,從施主邊以言求索,故名「應說」。
又諸君主,於妙五欲,從僕使等,以言呼召而受用之。由是因緣,亦名「應說」。
又諸受欲者於妙五欲,不能自然善知過患。
惟除諸佛及佛弟子,為其宣說彼過患已,乃能了知。由是因緣,亦名「應說」。
諸受欲者,
於諸欲中,不正思惟,而取其相亦取隨好。即於彼欲便生愛染,受用耽嗜乃至堅著。
又於諸欲,
不如實知有眾過患,所謂諸欲無常虛偽,空無有實敗壞之法。
猶如幻事誑惑愚夫,甚少愛味,多諸過患。
亦不如實了知.如是少味多患諸欲出離,所謂於彼欲貪調伏.乃至超越,是其出離。
彼既如是不見過患,不知出離而受諸欲。
由是因緣,便於欲界.生為根本.所有諸行,深起樂著。
又復造作.生為根本.所有業已,受欲界生,生已死滅,生已殞歿。
如是故言"應說想眾生.依應說安住.不了知應說.而招集生死"。
若遇善士,得聞正法,如理作意,
則於諸欲.如實了知.過患出離。所謂諸欲無常虛偽,廣說乃至,欲貪超越。
彼於如來所證正法毘奈耶中,得清淨信,
便於諸欲.深見過患.轉復增勝,遂能捨離.若少若多.財寶庫藏、眷屬遊從。
以正信心,捨離家法,趣於非家。所謂一切生老病死,皆悉永滅。
如是出家,無所願求,修行梵行:謂"我由此持戒精進修梵行故,當得生天或異天處"。
彼無如是邪祈願故,於己不見不恐不慮他所譏論:
謂他不應如是譏論,怨尤呵責告言:「
賢首!汝今何為成就盛年,捨現妙欲,不隨親戚之所願樂,
而更悕求待時諸欲,誓修梵行耶?」
如是故言"若了知應說.於說者無慮.由無有此故.他不應譏論"。
此即成就清淨尸羅及清淨見。
何以故?由見顛倒,發起於慢;
慢所持故,與餘沙門婆羅門等,共興諍論。由此因緣說如是見為諍根本。
若有沙門或婆羅門.
依等勝劣諍根本見.心現高舉。由此因緣,遂與餘沙門婆羅門等,遞相諍論。
依止我勝我等我劣.三種慢類,立己為勝或等或劣。
若聖弟子,
非我我所我慢所動,乃至亦非"我當非有想非無想"所動。
了知諸行.皆眾緣生,於諸行中惟見法性。
尚不以己.校量於他.為勝等劣,況起見慢而興諍論。
彼聖弟子,
雖於他所,顯揚自宗,摧伏他論。然於諸法,惟為法性,緣於慈悲。
謂當云何「
若有於我所說妙義一句領解,
如是如是正修行者,令彼長夜獲得大義,利益安樂,亦令如來正法久住」。
不依見慢及為利養恭敬因緣,而興諍論;如是不為悕求現法諸妙欲故,誓修梵行。
彼由如是修梵行故,遠離邪願及諸邪見,棄捨貪求利養恭敬。
於一切種皆得清淨,暉光熾然無不普燭。
諸天世人惟當讚美,不應譏論。
又能超度生老病死,
如是故言"若計勝等劣.彼遂興諍論.於三種無動.等勝劣皆無"。
言名色者。謂五取蘊。
若有於彼觀見為苦,當諦現觀於五取蘊盡見苦時,
於五取蘊所有貪愛,由意樂故皆說為斷;非隨眠故。
彼若即如己所得道,轉更修習,於其我慢無餘斷滅,成阿羅漢,諸漏永盡。
由已證得阿羅漢果,心善解脫。
便於自身、自身眾具、纏及隨眠,皆悉永斷,離愛、離憍、離諸放逸。
彼由如是離愛離憍離放逸故,名「煙寂靜」,無有燒惱,亦無悕望。
云何名為煙寂靜耶?
煙名為愛。何以故?
如世間煙,是火前相,能損眼根,便為擾亂,令不安住;
愛亦如是,是貪瞋癡火之前相,能損慧眼,亂心相續。謂能引發無義尋思。
彼於此愛已斷已知,乃至令其於當來世成不生法,名「煙寂靜」。
彼既如是煙靜離著,
雖復追求命緣眾具,非不追求。然能解脫貪愛追求,所求無染。
云何無惱?
謂彼如是現追求時,若他自施或勸餘施。
施時殷重,非不殷重;精而非麁;多而非少;速而非緩。然不愛味。
於所得物無染受用,不生耽吝乃至堅著。
如是受用命資具時,不為貪惱之所燒惱。
若彼施主,
自不能施或障餘施;設有所施,現不殷重;
不現殷重,乃至遲緩而不急速。然不嫌恨。
由此因緣,不生恚惱。
又於受用所得物時,不慼不念,無損害心及瞋恚心。如是不為瞋惱所惱,
又於所得若精若麁,於受用時深見過患,善知出離,安住正念,遠離愚癡。
如是不為癡惱所惱。
云何無悕?
悕名悕望,繫心有在。
彼不擎鼻,內懷貪願,往趣居家。謂剎帝利大宗葉家,或婆羅門,長者居士,大宗葉家。
我當從彼獲得上妙應所噉食,乃至財寶衣服餚膳、諸坐臥具、病緣醫藥、供身什物。
如是追求及與受用於此財物,都無悕望。
又彼恒常安住死想。
謂過夜分入晝分中,復過晝分還入夜分,於其中間,我有無量應死因緣。
如經廣說,所謂發風,乃至非人之所恐怖。
由此因緣,所為追求,所為受用所有財物,於此壽命亦無悕望。
如是無著、煙寂靜、無燒惱、無悕望故,
於此天人帝釋自在世主天等所有因中,都不可見。
於彼天人諸因果中,亦不可見。
又於此四洲天人世間及彼餘處,都不可見。
又於此世界天人世間及彼餘處,都不可見。
如是故言"斷名色愛慢.無著煙寂靜.無惱悕不見.此彼天人世"。
復次初頌,顯示待時諸欲,於欲邪行及邪行果。
第二頌中,顯示捨欲應正道理,"淨修梵行仍被譏論,不應道理",及待時欲。
如第二頌,第三亦爾。
第四頌中,世尊顯示:現所證法,永離熾燃,乃至智者內自所證。
又初頌中,
宣說:諸欲是應說相,顯待時欲。
由彼諸欲,非纔須時,即便稱遂;要以言說為先,然後追求受用。
又顯.於彼由想安住不了知故,起於邪行,及招生死邪行果報。
第二頌中,
顯.於諸欲能了知故,離邪願故,修梵行故,離邪見故,離見根本我慢種故,
遠離耽著利養恭敬故,棄捨諸欲,應正道理。
由此因緣,他所譏論,不應道理。
又顯.諸欲是待時性。所以者何?
若於先世不作福者,今雖用功,於所樂欲,不能果遂。
或惟今世造作福者,即於此時,其所樂欲,亦不諧偶。
由此因緣,後方成辦,所以諸欲,名曰「待時」。
第四頌中,
顯示"見斷煩惱"斷故,即於現在證初沙門及沙門果。
又"修所斷煩惱"斷故,即於現在證後沙門及沙門果。
斷貪愛故,斷我慢故,如是顯示現所證法。
又離著故,煙寂靜故,顯示永離熾燃,乃至智者自內所證。
彼得如是內所證法,云何令他當得了知?
由無燒惱,無所悕望相所表故。
此中前三頌,
顯示世尊為諸天說:苾芻不能顯揚如來聖教大義,而我獨能。
說是語時,彼既領悟,於苾芻所生陵蔑心,及於自身心生憍慢,皆得除滅。
第四頌中,廣顯如來聖教大義。
欲貪所摧蔽。我心遍燒然。惟大仙哀愍。為說令寂靜。 由汝想顛倒。令心遍燒燃。是故常遠離。引貪淨妙相。 汝當修不淨。常定於一境。為貪火速滅。數數應澆灌。 觀非妙諸行。為苦為無我。亦繫念於身。多修習厭離。 修習於無相。壞慢及隨眠。由於慢現觀。當證苦邊際。 |
【6.3.3.3 修習無相:大仙說寂靜.常遠離引貪.觀非妙為苦.當證苦邊際】
云何想顛倒?
謂於不淨境,捨不淨相;不正思惟,取淨妙相及取隨好。
云何遠離引貪淨相?
謂如有一,見"少盛色.應可愛樂.諸母邑"已,便攝諸根而不隨念。
云何常定一境,修習不淨?
謂如有一,先以巧便,取於賢善三摩地相。所謂青瘀,乃至白骨或骨瑣相。
即以此相,於現所得可愛境界,繫念思惟。如前所取,後亦如是。
又於內身,或自或他,觀察種種不淨充滿。謂此身中,有髮有爪,乃至便利種種不淨。
云何觀察非妙諸行,以之為苦?
謂如有一,作是思惟:
見"少盛色.應可愛樂.諸母邑"已,所生貪愛,受用悕望。即是集諦,為眾苦因。
由此故生,生已老死。愁歎憂苦種種擾惱,從此而生。
云何觀察非妙諸行,以為無我?
謂如有一,作是思惟:
於我身形,女身形中,都無有我及有情等。誰能受用?誰所受用?
唯是諸行,唯是諸法,從眾緣生。
云何繫念於身,多修厭離?
謂如有一,性是猛盛欲貪種類。
由是猛盛欲貪類故,
雖攝諸根,然被貪欲損壞其心。
雖復作意思惟.不淨.苦及無我,亦為欲貪損壞其心。
由此因緣,彼依不淨或苦無我,作意思惟,
權時厭毀,違逆不順,於身念住繫念在前,親近修習,若多修習。
彼由多住如是行故,便能斷此猛盛欲貪。
若攝諸根,不為欲貪損壞其心;
若復作意思惟不淨苦及無我,亦不貪欲損壞其心。
彼由修習如是行故,諸欲貪纏但現行斷,非隨眠斷。
又此欲貪纏及隨眠,略於二種補特伽羅,相續可得。一.於異生相續可得。二.於有學相續可得。
雖有一分有學身中.亦不可得,然於下貪,由永斷故,已得安隱;上貪未斷,不得安隱。
無學身中,中界妙界所有貪欲.尚不可得,何況劣界。以無學者下上貪斷,於一切分已得安隱。
了知是已,
未離欲貪一分學者,於後無學,心生願樂,見般涅槃寂靜功德。
不復思惟一切相故、恒正思惟無相界故、於無相定勤修學故,
又即於此多修習故,永斷三界"修斷我慢"。由此斷故,說名「無學離三界欲」。
上下貪斷,已得安隱,一切苦因皆捨離故,證得一切眾苦邊際。
如是故言"修習於無相.壞慢及隨眠.由於慢現觀.當證苦邊際"。
復次,今當略辨上所說義。
謂顯貪欲由是而生,由是寂靜及彼寂靜,當知是名此中略義。
云何貪欲由是而生? 謂五因故。
一.由淨妙想。二.由欣樂樂。三.由有情想。四.由猛盛貪。五.由隨眠有餘未盡。
云何貪欲生已,由是寂靜? 謂五因故。
一.由作意思惟不淨。
二.由作意思惟於苦。
三.由作意思惟無我。
四.由繫念多修厭離。
五.由隨眠無餘永滅。
云何寂靜? 謂此寂靜略有二種。
一者.現行寂靜。
二者.永斷隨眠,當來不起。
由前四種寂靜因緣,成初寂靜;
由第五因,第二成就。
云何苾芻多所住。越五暴流當度六。云何定者能度廣。欲愛而未得腰舟。 身輕安心善解脫。無作繫念不傾動。了法修習無尋定。憤愛惛沈過解脫。 如是苾芻多所住。越五暴流當度六。如是定者能度廣。欲愛而未得腰舟。 |
【6.3.3.4 越五度六:何法多所住.何定能度廣.無作念不動.修習無尋定】
此因天女所問伽他。
暴流有六。謂眼暴流能見諸色,乃至意暴流能了諸法。
佛聖弟子有學見迹,
於隨順喜眼所識色,不住於愛;
於隨順憂眼所識色,不住於恚;
於隨順捨眼所識色,數數思擇,安住於捨。
彼設已生,
或欲貪纏、或瞋恚纏、或愚癡纏,三身為緣,所謂喜身憂身捨身,而不堅著乃至變吐。
由是因緣,於屬三身諸煩惱纏.得不現行,輕安而住。
如是名為「得身輕安,而未能得心善解脫」。
由彼隨眠未永斷故,彼於後時,又能永斷屬彼隨眠,即於屬彼諸煩惱中,遠離隨縛。
如是乃名「即於三身貪瞋癡所,心善解脫」。
如於眼所識色,乃至於身所識觸,當知亦爾。
如是已斷五下分結,越五暴流。謂越眼暴流能見諸色,乃至越身暴流能覺諸觸。
如是越度五暴流已,餘有第六意暴流在。為當越度,復修無作、無動、繫念。
云何無作?
謂於涅槃.心生願樂,不為我慢之所傾動;無所思惟,亦無造作。
又不為彼.計"我我所當來是有",乃至"我當非想非非想"等之所傾動;無所思惟,亦無造作。
云何無動?
謂不為彼上分諸結纏繞其心;無動無變,亦無改轉。
又於隨一寂靜諸定,不生愛味戀慕堅著。
云何繫念?
謂為斷彼上分諸結,於其內身.住循身觀,如是乃至廣說念住。
彼由如是
修無作故,斷諸生愛;
修無動故,斷諸定愛。此離現行,說名為「斷」。
修繫念故,為令一切上分諸結無餘永斷,修習對治。
如是修習無作繫念不傾動故,能令一切上分諸結無餘永斷。
是名「越度第六暴流」,謂意暴流能了諸法。
復有差別,云何無動?
言無動者,是慈善根,無瞋性故。
由此因緣,諸聖弟子,於薩迦耶,斷除邪願,修奢摩他毘鉢舍那。
由彼慈故,修奢摩他;由念住故,修毘鉢舍那。
如是
正修行者,
於能隨順斷上分結,三心修習,速得圓滿。謂於上身.無耽染心;於下有情.無憤恚心。
不放逸者,
於上下境.無染污心。餘如前說。
如是名為「越五暴流,當度第六」。
云何了法? 謂於苦法,能了能觀;於集滅道法,能了能觀。
云何修習於無尋定?
謂能了知如是法已,
又復安住居家諸欲,依持斷滅及棄出中,或於阿練若處,或於樹下空閑。
於隨順喜眼所識色,所有喜身;
於隨順憂眼所識色,所有憂身;
於隨順捨眼所識色,所有捨身;
於此所緣,無欲尋纏,心多安住,乃至亦無所生家世相應尋纏,心多安住。
設起欲尋,
乃至家世相應尋等,即能如實了知出離;
不為欲尋之所障礙,乃至不為家世相應尋所障礙,
而能靜慮審慮諦慮。
由此方便,由此道修,
能斷喜身染愛過失;能斷憂身憤恚過失;能斷捨身惛沈過失。
諸纏斷故,身得輕安;
隨眠斷故,於欲界繫三身染污心善解脫。
彼於爾時,
名「已越度廣大欲愛」。
謂於諸色乃至諸觸遍流行愛,
若和合愛、若增長愛、若不離愛、若不合愛、若退減愛、若別離愛,或於欲界復受生愛。
復有差別,云何修習於無尋定?
謂已得無尋無伺靜慮。餘如前說。
復次,今當略辨上所說義。
謂彼天女略問世尊三種要義。
一者.下分結斷。
二者.上分結斷方便。
三者.即彼下分結斷方便,及如彼善斷。
如是問已,
爾時世尊隨應而答。
謂由身輕安心善解脫,答彼所問下分結斷,非斷方便;
由無作繫念不傾動,答彼所問上分結斷,方便非斷。
而於彼斷,天女類前,亦即領解,惟餘下分結斷方便及如彼善斷。
爾時世尊,先以修無尋定廣說差別.答斷方便,謂若能斷、如斷、所斷。
此中了法,說名「能斷」;
修無尋定,說名「如斷」;
所斷憤過,謂瞋恚品;所斷愛過,謂貪欲品;所斷惛沈過,謂愚癡品;如是名為「能如所斷」。
如是廣答斷方便已,唯有所餘如善斷在。
復由第二修無尋定差別因緣.答其善斷。
言善斷者。謂畢竟斷、遠分斷、一切雜染斷。
由了知法故,釋「畢竟斷」。
由修無尋定故釋「遠分斷」。
由貪瞋癡纏及隨眠一切斷故,釋「一切雜染斷」。
當知是名此中略義。
又彼天女,依諸有學,未得勝意,已離欲貪,未離上貪,而興請問。意名「腰舟」。
如經說「慚軸意腰舟」,於此腰舟猶未得者,說彼名為「未得腰舟」。
此中,何等名為腰舟?謂於諸結,善解脫心。
常有怖世間。眾生恒所厭。於未生眾苦。或復已生中。 若有少無怖。今請為我說。 天我觀解脫。不離智精進。不離攝諸根。不離一切捨。 我觀極久遠。梵志般涅槃。已過諸恐怖。超世間貪著。 |
【6.3.3.5 無怖眾生:恒厭有怖世.未生或已生.解脫智精進.捨根般涅槃】
今此頌中,始從欲界乃至有頂,諸薩迦耶.皆名「世間」。
此中義者,意在欲界.有樂有苦.有情世間。
若諸有情,
十資身具之所攝養。無所匱乏,身康無病,年未衰老,名為「有樂有情世間」。
與此相違,當知「有苦有情世間」。
世間眾生少分有樂,多分有苦──
諸有有樂有情世間,
常懷恐怖:勿我財寶,王所侵奪,廣說乃至,
勿由此緣遭諸苦難,勿或風熱於內發動,乃至或人或非人等侵損我耶。
如是懼慮未來財寶變壞之苦及身壞苦,心常怖畏。
諸有有苦有情世間,
現為眾苦,逼切身心,有苦有憂,有愁有箭,有諸擾惱,恒不安住。
如是故言:"常有怖世間.眾生恒所厭.於未生眾苦.或復已生中"。
由是因緣,彼天現見諸有有樂有情世間,樂非決定;
請問如來,有決定樂無怖畏處。
爾時世尊,即為彼天,方便示現:惟聖教中有如是處,非諸外道。
謂如有一。
住正法外.所有沙門或婆羅門,於現法中及當來世,諸欲過患.不如實知。
由不知故,
悕求未來諸欲差別;捨現法欲,求後法欲,精勤受學所有禁戒。
雖復安住如是禁戒,然無智慧,不護根門,不守正念,無常委念,乃至廣說。
彼不調攝諸根門故,
於他所惠少小利養及與恭敬,尚生愛味,隨起戀著,何況廣大。
如是精勤受禁戒者,遠離智慧、密護根門;
於現法欲,尚不能斷,況後法欲。
又即於彼,有一沙門若婆羅門,
於欲過患,粗了知故,能越現法後法諸欲,而復欣求上離欲地。
於非解脫,起解脫想;斷棄諸欲,便臻遠離。
彼由精勤數多修習正思惟故,離欲欲界,乃至離欲無所有處。
由此因緣,捨下自體,愛上自體。
由愛彼故,於當來世,尚不解脫下地自體,何況上地。
如是棄捨財寶自體迷失道者,
雖復安住勇猛精勤,而不能得一向快樂無怖畏處。
何以故?彼外道師,尚於是處,不見不識。況能為彼諸弟子等,當廣開示。
如是外道師及弟子所制論中,決定無有眾苦邊際。
與此相違,善說正法毘柰耶中,當知具足一切義利,乃至定有眾苦邊際。
依此密意,佛為彼天說如是言:"天!我觀解脫.不離智精進.不離攝諸根.不離一切捨"。
復次,今當略辨上所說義。謂為顯示:
「惡說邪法毘柰耶中,師及弟子,皆有衰損。
善說正法毘柰耶中,皆具吉祥,於一切苦,能證邊際。」
當知是名此中略義。
爾時,彼天聞佛世尊答所請問,歡喜踊躍。即以四種無上功德,讚歎如來。
謂佛世尊難出現故,出已能成利他行故,亦能建立自利德故,於自他利離染心故。
"我觀極久遠.梵志般涅槃"者。此讚世尊難出現德。
"已過諸怨"者。 此讚世尊利他行德。
"已過諸怖"者。 此讚世尊建自利德。
"超世間貪欲"者。 此讚世尊於自他利離染心德。
如是四種功德差別當知。
復有三種差別。謂難出現故,難可見故,建立自利利他行故。
見者,則能成就大義。
成大義者,離染心故,遍一切生亦無眾罪。
如是眾德,諸佛世尊最為殊勝故,以此相讚歎如來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